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往往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而驱动人类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正是科学家们对真理和未知世界长久的好奇心与执着的求知欲,他们向着那些没有被照亮过的地方,勇毅前行。
11月27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落幕。为期4天的大奖周包含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期间,近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专家学者共同聚焦世界前沿科学新知,共襄科学家盛宴。未来科学大奖周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Steering Committee负责指导议题方向,下设Program Committee负责制定议程和邀请国内外嘉宾,保证大会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今年,由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和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林建华教授,共同作为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旨在打造兼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盛会。仰望星空
让科学改变未来
科学是一道光,照亮人类前进的路。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周还隆重推出了“特别策划:仰望星空 对话未来”,分为“仰望星空 理解未来”、“科学改变世界”、“科学照亮未来”三大篇章,邀请《“未来”科学家》丛书总策划、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任主席、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首任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丁洪,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林建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与工业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张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江颖,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张沕琳,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武娜、博士后袁军涛,围绕“与未来科学大奖的渊源”、“全新视觉标识的寓意诠释”、“历届获奖人科学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青年科研工作者对科学事业的展望”等话题展开对谈,在星空下回顾未来科学大奖七年来的历程,在谈话间传承科学初心,致敬科学精神。
左起:丁洪、王强、张雷
左起:王强、林建华、张沕琳、江颖
左起:江颖、武娜、袁军涛、张沕琳
今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学术报告会分别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举办。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杨学明、莫毅明分别阐述其获奖成果,众多蜚声国际的杰出科学家们亦分别围绕专题领域进行主题报告并展开学术交流。
同时,科学家们也向高校师生与青年科研工作者分享各自科研经验与科学方法,展现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的科学精神,鼓励新一代青年学子永葆科学好奇心,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与探索。同时,今年的科学峰会注入了更多新生科学力量,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学子们作为未来科研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与学术大咖展开专业领域的对话交流,科学家们更对线上观众的好奇提问一一解答,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科学灵感,拓宽科研思路,从而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在【化学】纳米催化与材料专场中,林建华与北京大学长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郭少军分别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和对话问答环节主持。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李亚栋,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任咏华分别围绕单原子催化、功能介孔材料以及激发态调控、分子设计、超分子组装、纳米结构及功能等领域进行学术报告,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赋能全新纳米材料创造。在【生命科学】表观遗传学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朱冰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教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研究员汤富酬,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委员、寻百会 (GV20 Therapeutics)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小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红分别围绕“单细胞测序技术与人类生殖系细胞发育”,“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及算法应用”,“染色质结构与人类疾病防治”等领域进行学术报告,揭示生命奥秘,捍卫人类生命健康。同时,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臧充之,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如“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改造”、“不同物种间的表观遗传修饰差异”以及“表观遗传学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分别与四位嘉宾展开对话与探讨。在【数学】流体与动力系统专场中,未来科学大奖周Steering Committee委员、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田刚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向东,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沈维孝,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员葛灵睿分别围绕“组合数论研究中的动力系统方法”,“圆周扩张映射上的一维线性斜积”以及“解析单频薛定谔算子的全局分析”等科学议题进行学术报告,展现数学世界的无穷魅力。在【天文】大设备-大科学专场中,未来科学大奖周Steering Committee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倩,国家天文台FAST(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分别围绕“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科学原理”、“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以及“天眼FAST的科学发现”等专业领域进行学术报告,解析天文设备中的大科学,探索宇宙未知。在【气候变化】专场中,林建华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王强分别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和对话问答环节主持。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方精云,澳大利亚堪培拉CSIRO首席研究科学家、“未来地球”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执行主任Pep Canadell,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分别围绕“中国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碳汇”、“稳定全球气候与净零排放”以及“零碳增长与能源转型的逻辑”等议题进行学术报告,解读气候挑战,拥抱零碳机遇。【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场,由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担任专场Session Chair并致辞,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凯担任专场主持嘉宾。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系讲席教授和前主任,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杨强,杜克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裴健分别围绕“AI算法发展”、“ 可信联邦学习”以及“数据市场定价”等议题进行学术报告,预测AI演进方向,展望人类社会发展。
11月27日,“科学点燃青春——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系列活动全网播出,杨学明教授、莫毅明教授分别与青少年线上线下对话,向他们讲述科研故事、分享人生经历,激励未来一代走上科研创新之路。
“获奖者对话青少年”活动旨在为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提供与科学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勇气。系列活动中,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国际学校、香港弘立书院、北大A计划/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邢台精英中学、北京市101中学怀柔分校,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学校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小官市小学、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学校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隆街镇百叟小学,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北京市新英才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未来论坛机构理事科大讯飞学生代表等十余所小、初、高中以及高校学生,带着对于科学家的好奇,以及对学习方法、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疑问,与科学家们线上线下畅聊未来。
杨学明教授以《追求卓越 从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开始》为题,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研历程。在他看来,不同学科背景求学经历,为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带来更为宽阔的思路与视角。“在任何领域当中,兴趣都是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兴趣,就有动力去学习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持续建立自信,可以在不断发展中超越自己;另外,有意识的培养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会让我们在面对机遇的时候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他谈到。
莫毅明教授以《几何与数字》为题向同学们作报告,回顾了近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并为同学们科普讲解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高斯的奇妙定理、黎曼几何的侧立线等数学知识。同时,莫毅明教授还讲述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和方法,鼓励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建立信心,充分释放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好奇与探索。“刷题可能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玩游戏是比较好的方法,喜欢数算的话,可以相约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出一些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准,一起分享数学的乐趣!”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在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闭幕时表示,科学的历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满足好奇心的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设立未来科学大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全社会“热爱科学家、崇尚科学精神”的潮流,这也是大奖发起人、捐赠人的共识与初心。七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参考国际科学奖项,在模式与形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来自政府、民众、媒体以及海外科学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影响力也从华人科学界逐渐扩展到国际科学界。未来,大奖将持续朝着成为全球公认的百年科学大奖这一目标日夜兼程,希望通过一年一度的未来科学大奖周等创新科学公益活动的举办,让科学之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将科学精神传递下去,让科学精神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迄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 27 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未来科学大奖周持续保持鲜明独特的定位,以“弘扬科学精神、礼赞科学成就”为使命,以“前瞻视角引领公众探寻科学前沿”为共识,发挥“风向标”作用,与公众共享精彩的科学盛宴。
科学有答案
关注未来论坛及未来科学大奖
我们明年不见不散!
扫描二维码,手动get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2016-2019)》